当前位置:新闻详情

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

2020-12-15 01:40:17

全民阅读的重点是青少年阅读,在阅读群体中,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。目前,网络的普及和升学的压力给青少年阅读带来了误区。一方面,“浅阅读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阅读的明显特征。今天,铺天盖地的网络、电视、电影,甚至市面充斥的大量图文书影响了人们的阅读需求,简化了人类在阅读时所引发的深刻思考,人们阅读的主要需求变成了休闲和享乐。在整个社会已经沉浸在“悦读”的大背景下,青少年无法自觉地接受艰苦的严肃阅读,长期接触不规范的网络语言,造成了他们书面语言能力的弱化;同时网络上不断闪烁画面,随意断章取义的阅读形式,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,让青少年不能形成专心致志的习惯。
  千百年来,中华民族的读书传统流传下来很多优秀的品质,比如刻苦勤奋、对书的尊重、对读书人的崇敬等等,但是近年来,这些好的传统也被我们丢掉了,只有功利性阅读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。图书市场上最热销的总是教育类、励志类,即便是严肃文学,也被出版社包装成改编本、文摘本和图文本。在这种情况下,现代读者是选择网络阅读还是书面阅读,只是文本的形式不同罢了,文本的价值并没有太大的区别。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阅读的内容和质量。对读书的引导应该提倡读什么,而不是通过什么读。网络改变一代人的阅读习惯,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网上的东西固然乱七八糟、良莠不齐,现在的图书内容也不敢说都是精品。所以,读书不一定就高尚,读网也不一定就堕落。
  另一方面,目前青少年功利性的阅读现状,并非一时表象,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历史根源。在中国的阅读传统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实用主义。“不为功名不读书”的思想延续了几千年。自古就有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,“书中车马多如簇”的说法,年轻的读书人往往将读书视为一种腾达的手段。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家庭仍然很重视教育——但这只是功利性读书,并不等同于重视阅读。功利性读书往往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,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窥视到这一点。比如《儒林外史》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反映了功利性阅读所造成的人格扭曲。青少年长期接受这种极具功利性、服务性的教育,从而造成了功利性的阅读心理。《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》课题组对某重点大学86名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,60%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书主要是由于学习的需要。这应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风气。要改变这种风气,必须从孩子做起,从家庭做起,让孩子在家庭的良好阅读氛围中自觉养成阅读习惯。
  ——摘自《爱书人的世界•总序:关注全民阅读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