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新闻详情

至少95%的自杀可通过心理干预或及时抢救避免

2022-10-24 01:29:33

近年来,“抑郁症”“自杀”等事件时有发生,不少人甚至到了谈“郁”色变的程度。那么,人真的会抑郁到自杀吗?如何帮助身边有抑郁症的人呢?

抑郁≠抑郁症

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,我们会表现出悲伤、痛苦甚至绝望,这一系列不高兴的情绪常常被大家理解为抑郁症。抑郁是一种负性情绪,是许多人都体验过的情绪,也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心理现象。抑郁不可怕,人生中总会碰到一些不顺意的事情,不能把偶尔的情绪低落划归为抑郁症。

其实,抑郁症与一般的“心情不好”有着本质区别,它有明显的情绪低落、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的特征。情绪低落就是高兴不起来、总是忧愁伤感甚至悲观绝望;思维迟缓就是自觉脑子不好使,记不住事,思考问题困难;运动抑制就是不爱活动、浑身发懒、走路缓慢、言语少等。严重的可能不吃不动,生活不能自理。

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情绪低落等典型症状,症状以头痛、失眠为主,尤其是容易早醒。

一半以上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

抑郁症的特点主要体现为“三高两低”。“三高”为高患病率,在我国情感障碍的患病率6.2%;高复发率,90%的患者在抑郁首次发作以后会有第二次、第三次发作,75%—85%的患者五年内会复发;高自杀率,抑郁症终生自杀死亡风险是10%左右,大概有1/10的抑郁症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会有自杀、死亡的风险。

与“三高”相对的是低识别率和低治疗率,目前对于抑郁症的识别和治疗均不足10%。调查显示,抑郁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。隐匿性抑郁症患者,自杀多数都发生在春秋季节。

“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,重度抑郁症患者中15%的人有过自杀行为。”据世卫组织统计,自杀成功和自杀未遂的比例大约为1∶20,至少95%的自杀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或及时抢救而避免发生。

医生、亲属和社会组成“治疗联盟”

抑郁症患者不喜欢主动谈及病情,而且非常敏感,所以在和他们相处时,首先要把他当作普通人来对待,可以带他读读书、散散步、吃吃饭、聊聊天、晒晒太阳,参加一些不涉及激烈运动或竞技性质的活动。如果他不想说话,那就静静地陪着,不要逼他说话。

如果发现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,就要及时带他向精神科医生求助,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常常可以避免发生可怕的后果。病人有明显的自杀倾向时,光靠心理安慰和劝说是不够的,积极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。

对于抑郁症,医学上已有一套有效的治疗体系,八成的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治疗康复。但不容忽视的是,出院以后,社会功能的恢复是抑郁症患者进入正常生活的另一道坎。当治愈的患者回到曾经的生活环境,需要把原有的价值观推倒重来,减少抑郁情绪的来源,在以后漫长的时间里防止复发。这不仅需要医生,还需要家属和社会组成的“治疗联盟”。简单地说,比抑郁症更可怕的,是人们对它的无知、恐惧和逃避,而家人和朋友需要做的就是拒绝歧视,给他们理解和关爱。

来源:科普时报作者:桂岚